宣传部

| 理论学习 |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建思政>>理论学习>>正文

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提纲

发布时间:2008-06-10 作者: 点击:[]

一、关于大会主要成果和报告起草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200多名代表,肩负着7300多万名党员的重托出席大会。在全体代表共同努力下,大会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可以说,这次大会高举旗帜、继往开来、求真务实,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

(一)大会的主要成果。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通过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精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科学回答了我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概括、新举措。报告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统一,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既保持了党章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实现了与时俱进。

大会和随后召开的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深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中央领导集体。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同志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后继有人。

(二)十七大报告起草过程。

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是从去年12月开始的。报告起草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过程,是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着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第一,报告起草工作始终都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报告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6次、中央政治局先后2次审议报告稿。胡锦涛总书记先后10次主持召开起草组全体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亲自召开近20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第二,整个起草工作是与调研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为了给报告起草工作做准备,去年10月,中央就确定20个重大课题,委托36个部委进行深入调研,共形成62份调研报告。从今年1月3日开始,胡锦涛总书记用了12个半天时间逐一听取了20个重大课题调研成果汇报。去年12月,报告起草组组织7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进行调研,召开了51个座谈会,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意见。在起草过程中,报告起草组还先后到十几个部委就重点难点问题听取意见。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起草好十七大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报告起草工作自始至终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党内外意见。去年12月15日,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对党的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对十七大议题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一方面向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通报十七大报告的主要精神;另一方面听取意见,会后有83位省部级领导同志提出了书面意见。今年7月11日,中央又决定将十七大报告稿下发各省区市、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军委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和党内部分老同志征求意见。这次征求意见扩大了范围,各省区市、各部门和军委总政治部统计参加讨论的人数共5560多人,与十六大时相比增加约2520多人。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700多条。十六届七中全会和十七大期间,又对报告进行了认真修改。可以说,十七大报告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产物,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十七大报告分为三个板块,共12个部分。第一板块包括引言和第一至第四部分,是总论。第一部分讲过去五年的工作,第二部分讲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第三部分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四部分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第二板块包括第五、六、七、八部分,分别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第九、十、十一部分,分别讲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这7个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容的具体展开,属于分论性质。第三板块包括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是对党的建设作出部署,对全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团结奋斗提出要求。

二、关于十七大的主题

中央经过认真研究,郑重提出了十七大的主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这既是十七大的主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

(一)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关系13亿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对十七大,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仍然是我们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新的历史关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回答。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也是实践主题;既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二)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要紧的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适应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紧跟世界潮流,站在时代前列,以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奋力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这个主题鲜明地回答了我们党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这个目标是十六大针对新世纪之初我国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符合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要求、反映人民意愿的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极大地凝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十七大确定,要继续朝着这个目标干下去,直到2020年都要一以贯之地为之奋斗。

三、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十七大报告高视点、全景式、大跨度地回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成为整个报告的一个亮点。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十七大报告为什么要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9年的历程。这是一个不短的历史进程,更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进程。我们党是一个善于通过总结推广实践经验不断发展壮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指出,我们党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在总结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改革开放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新的发展方向,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事业发展不能停顿,我们总结实践的过程也不应停顿。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论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就是要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坚持改革开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十七大报告通过总结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得出了什么样的重要结论。十七大报告全面回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形成了许多重要判断,得出了重要历史结论,可以概括为“六个深刻揭示”。

第一,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偶然发生的。大家知道,“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曾使我们党和国家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面对严重困难,我们党科学分析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决心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同志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我们党和人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踏上改革开放伟大历史征程的。

第二,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三,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永远铭记”,饱含深情而又实事求是地概括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力推进的。第一个永远铭记,即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阶段虽然不属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但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二个永远铭记,即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第三个永远铭记,即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第四,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七大报告用“三个最”和“三个面貌”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新时期。

“三个最”就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三个最”带来了“三个面貌”的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具体来说,就是报告中生动描述的三句话: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五,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对于这些宝贵经验,十七大报告用“十个结合”加以高度概括。这“十个结合”具有很重的政治分量和很丰富的理论含量,是新时期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对改革开放经验总结的一次总概括。它集中阐明了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其每一个方面体现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等等。这“十个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

第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结论。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组成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成为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十七大报告鲜明地表达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立场。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具有的伟大意义,怎样评价也不过分。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十七大报告还鲜明宣示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强调: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就为我们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指明了方向。

四、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评价、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是十七大重大的理论创新。学习领会这一部分内容,需要着重把握以下3个问题。

(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全党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第二,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十七大报告从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孕育和诞生的。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世界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今世界在发展认识上和实践上的积极成果。

(二)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评价。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这个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等重要方针和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实施"三步走"战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检验的科学理论。在中央对十七大报告议题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和部门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胡锦涛总书记从十七大报告起草工作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时间毕竟不长,还需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强调,我们应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经认真研究决定,把科学发展观评价为十七大报告现在这样的阐述。

(三)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首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其次,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第四,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十七大报告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证。二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四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五、关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主要任务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2020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充实完善,并作出了重要部署。

(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未来经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并从8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进行了部署。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提出新的目标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呈现出平稳较快的态势。为了使这种良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需要对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到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根据对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趋势的预测,经过努力,到2020年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是可以实现的。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中,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率持续较低是一个突出问题。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不改变,最终将造成宏观经济失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之上。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东中西部各地区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要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指的是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既是拉动国内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但却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等。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十七大报告主要从4个方面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二是要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四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报告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是4个方面: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二)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七大报告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从6个方面作出了部署。我们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取得了重大成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政治局面长期保持和谐稳定。事实充分证明,我国政治体制总体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十七大报告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第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出了精辟概括,这就是“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一个统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四个制度”,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报告强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顺应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客观要求。这“一个统一”和“四个制度”,构成了最适合我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深刻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十七大报告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明确了总体思路,就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这个总体思路,既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也确定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报告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西方有些人企图让我们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等,目的是要改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他们的所谓政治体制改革与我们所主张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鼓吹的那种政治体制改革,我们不会搞,也决不能搞。报告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强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强调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强调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等。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坚定决心。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并从4个方面作出部署。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是十七大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一个重大工作部署。首先,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随文化兴盛繁荣。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些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总体水平和总体实力同我国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同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其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愿望。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引用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指出“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再次强调:“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与十六大部署相衔接,符合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其三,我们已经具备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现实条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使我们能够拿出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正在形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空前高涨,为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营造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第二,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针对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战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适应我国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提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用“三个越来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是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两个更加”的要求,就是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务,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就是要着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就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十七大报告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6个方面作出了部署。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眼于改善民生提出了“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建设仍然滞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方面发展任务繁重。十七大报告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提出了“五个有”的目标,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政策。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都能根据其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病有所医就是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群众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老有所养就是要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安度晚年。住有所居就是要支持城乡居民通过多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特别是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第二,着眼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措施。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了6个方面的思路和措施:一是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强调初次分配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意味着要更加重视与初次分配有关的机会、规则、过程等方面的公平问题。二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四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提出这项政策就是要进一步拓宽个人投资渠道,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快富裕起来。五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六是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三,着眼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强调要完善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管理的任务和内容比过去更加繁重复杂。这就决定了目前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任务十分重要又非常艰巨。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的要求,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强调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国家安全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了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是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3917亿元,地方财政也增加投入。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安排超收收入125亿元。二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2007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达到23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三是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2007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可达107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也有大幅度增加。四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2007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可达700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4倍多。地方财政也进一步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党的十七大还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对外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要部署。

六、关于党的自身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自身建设。十七大报告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作出了部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命题。十七大报告之所以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首先,这是顺利完成党所肩负的执政使命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其次,这是党正确应对新课题新考验的现实需要。我们党已经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这使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产生惰性、脱离群众。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我们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我们党已经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我们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要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就必须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创新。其三,这是解决党的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的现实需要。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切实执行和落实好现行制度和已有措施,更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完善各项制度。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二)全面理解报告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并在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要求。

“一条主线”,就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五个重点”,既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又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贯通起来加以领会,全面把握和落实。

(三)准确把握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创新举措。十七大报告部署了6个方面的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举措。

一是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调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二是提出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强调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是对党内民主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报告还提出了党内民主建设的5项举措,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这5项举措是我们党多年来探索实践的结果,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拓展了党内民主渠道,创新了党内民主形式,丰富了党内民主内容,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围绕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提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民主、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增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

五是围绕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提出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六是提出了改进党的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重大任务和措施。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表明了我们党对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高度重视和鲜明态度。针对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不实的问题,提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薄弱的问题,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针对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报告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强调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七、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改

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是十七大的一个重要议程。

(一)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基本考虑。党章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的重要主张,规定党内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中央作出十七大对党章作适当修改的决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通过修改党章,将这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写入党章,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需要。去年12月,在中央对十七大议题征求意见时,许多地方和部门建议十七大对党章作必要修改。可以说,这次对党章进行修改,是中央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二)修改党章遵循的指导原则。考虑到现行中国共产党章程总体上能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这次只对党章作适当修改。这次修改党章工作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党章;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党章的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三)党章修改的主要内容。这次修改党章共作了15项比较大的修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写入党章,并增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二是充实关于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容。将基本路线确立的奋斗目标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完善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阐述;充实了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三是充实党的建设的内容。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增写了一些新规定;对党员、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分别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这些修改,使党章的内容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适应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

八、为实现十七大确定的目标而奋斗

十七大确定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报告用“两个继承和发展”,把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大大增强了奋斗目标的历史纵深感,也必将大大激发全党的历史使命感,更好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共同奋斗、不懈奋斗。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怎样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报告向全体共产党员发出了号召,这就是: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这“四个一定要”精辟概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优势,是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基本思想政治前提。

“四个一定要”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党诞生于内忧外患空前深重的历史环境之中,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奋斗历程。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国际反华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变。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麻痹大意,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继续勇往直前。

“四个一定要”突出强调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要求我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埋头苦干。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更不能丢掉。我国正面临着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繁重任务,要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不下真功夫、苦功夫是不行的,来不得半点虚夸浮躁、骄傲自满,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学习,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四个一定要”突出强调必须增强团结意识、大局意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是我们以往取得所有成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们未来走向新的胜利的基本保证。要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尤其需要全党同志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十七大号召我们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有了这样的大团结,就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就能够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贡献力量。


上一条:2009年度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要点 下一条:许昌学院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材料

关闭

中国 · 许昌 · 中共许昌学院委员会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
电话:0374-2968916(2968516)  E-mail:xcb@xcu.edu.cn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