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如何激发创新活力,挖潜释放动能,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个大课题。6月27日上午,40余家主流融媒体记者走进许昌学院,通过实地探访的形式深入了解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该校如何当好“最强大脑”。
近年来,许昌学院面向区域、贴近行业、融入产业,通过孵化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赋能产业工程,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锤炼办学特色。
面向区域需求谋创新
钧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也是许昌市特有的传统文化产业。随着时代发展,钧瓷产业遇到了烧成温度高、还原气氛碳排放量大,釉面缺陷多、釉质釉色重现性差,过分依靠经验性烧制工艺、科技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围绕解决上述问题,中原学者、许昌学院院长郑直教授带领团队联合企业展开科研攻关,将纳米材料用于钧瓷釉料,研究出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陶瓷釉——结晶釉,并创新性地在釉料中引入微量纳米呈色元素化合物,改性传统钧瓷釉料,从而烧制出质感更好、成品率更高、呈色效果、重复效果更好的钧瓷产品。
联合企业展开科研攻关,将纳米材料用于钧瓷釉料
不仅如此,团队还开发了炉内气氛场、温度场同步控制技术,创制了智能控温、均匀传热电/气协同供热窑炉,实现了釉层分相和微界面结构的精准调控,将成品率提高20%,碳排放量减少36%。
与此同时,学校还牵头推动了“钧瓷釉料加工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钧瓷生产企业的钧瓷釉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将更加有规可循,有力推动了钧瓷这张许昌文化名片的传播。
针对产业短板解难题
企业面对行业需求,需要扩充产能,提升技术,高校在人才智力方面的优势,可以助力地方企业发展。
学校聚人才、搭平台,与企业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校企校地深度合作。2013年,学校启动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教师武玺旺作为首批20名高层次人才之一,前往黄河旋风挂职。一年期满后,他被企业一再挽留,并于2020年出任该公司副总经理、研发中心主任。瞄准企业发展所需,武玺旺完成了“超细预合金粉末的开发和产业化”等多个项目的研发,参与开发的系列产品为企业增加产值3亿元以上。2013年至今,许昌学院已有122名教师被派往许昌市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真正实现了地方企业得实惠、挂职干部增才干的多方共赢局面。
围绕机制创新添动能
近年来,该校不断完善目标导向机制、校地合作机制、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改革优化了科研项目立项推荐制度,推行“揭榜挂帅”“赛马争先”,重大项目试行科研经费包干制,注重整合科研资源,通过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经费资源等,确保科研项目的高效有序持续开展。
河南省食品安全生物标识快检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许昌学院食品与药学院院长王德国及其团队的成果就是学校科研改革的重要例证之一。
团队2020年研发出的新型核酸检测技术——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技术(LMTIA)可用于生物物种鉴定,已初步在植物源成分检测、非洲猪瘟、新冠病毒、蜂蜜真实性等的检测中证明其有效性。此外,该团队还建立了非洲猪瘟“可视化LAMP”检测方法,已在许昌市24家涉及猪肉加工的企业应用。
“中原学者”黄继红教授带领团队成员,立足小麦的“粮头食尾”,积极投身农产品生物转化加工技术体系构建及平台建设,通过不断进行细胞实验和科技攻关,主导研发了300多种产品,科研成果惠及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实现了小麦全价开发利用,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带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蝶变”之路。
“学校的多年实践贯通了校地校企人才、项目、平台、成果互通互动、共建共生、共融共享的良性循环、有效闭环,相关成果又反哺教学,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许昌学院党委书记郭涛说。
新闻链接:https://m.dbw.cn/guonei/system/2023/06/27/059158401.shtml
https://edu.jschina.com.cn/jybb/202306/t20230627_7989977.shtml
https://4g.dahe.cn/zt/20230627126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