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30日
,《曹魏大讲坛》校园讲坛月活动第四场讲座在我校学术报告厅举行。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黄青喜老师担任主讲,他为大家解读了许昌如何能够成为许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格慧、我校党委副书记汪庆华、许昌市旅游局纪检组长解淑云、我校学工部副部长唐红亮、团委副书记尤建设以及知胜传媒(河南)公司董事长朱建民与300余名同学一起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林主持。
许昌在东汉只是一个县,连郡府、州府都不是,怎么称之为“都”呢?原来的首都发生了什么事?许昌如何能够成为迁都首选之地?在黄老师的讲述中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黄老师从“许昌何以成为许都”谈起,分别从“东汉末年天下大势”、“移驾幸许”、“曹操与献帝的博弈”、“许下屯田”四个方面讲述“许昌何以成为许都”。
其中讲到曹操由“公”到“王”用了三年时间,再由“王”到“天子规格”,又用了三年时间,曹操生命的最后几年,其称“王”之心是逐渐膨胀的。那么曹操到底对当皇帝的态度如何呢?黄老师认为,曹操没有废汉自立的理由有三,一是依曹自述:不想;二是审时度势:不能;三是虑及子孙:铺路。
许昌如何能够成为许都?曹操到底想不想当皇帝?这些问题一直是历史学家难解之谜,也是人们想要弄清的历史真相。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奉天子以令不臣”,出行设天子旌旗,乘金根车,驾六马,在许都虽无天子之名,却享有皇帝之实。因此曹操的历史形象“忠奸”难辨,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针对求学在许昌的大学生群体,黄青喜老师选定在东汉迟暮之年,曹魏旭日初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展开有关曹操和许昌的特别话题。
校园讲坛月第四期活动的圆满结束,也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曹魏大讲坛》进校园活动完美落幕。据悉,《曹魏大讲坛》还将在以后的活动中,继续与我校联手,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