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立德树人>>师德建设>>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党委副书记汪庆华教授署名文章

发布时间:2012-03-27 作者: 点击:[]

 

【编者按】近日,2012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刊载了校党委副书记汪庆华教授的署名文章《素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基点》。全文如下:

 

              素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基点

                                                    汪庆华

当前,全国教育系统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认真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教育的成果和经验,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在改革开放以来众多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中,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就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它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表现。素质教育当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基点。

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虽然是改革开放后逐步得以确认并正式提出的,但这决不是说此前的教育就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实际上,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党确定的教育方针,对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实践,都在遵循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只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当时党和国家整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局限,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实践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缺陷。改革开放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在各行各业大举改革、开拓创新、力图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空前发展。在教育领域众多改革与发展成果中,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和工作推进就是重要亮点之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可喜的。我们在这里仅作简要的概括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引起对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深化认识和实践探索。

一、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逐步完善 

党的教育方针是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长期性方针。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须紧密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去贯彻实施。只有这样,党的教育方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建国后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实际上关注的也正是素质教育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对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改革的推进,不少同志认为仅提“德、智、体”不能很好地包含素质教育应有的要求,于是在一些实际工作中曾一度使用过“德、智、体、美、劳”的提法。后来很多同志认为“美”可以包括在“德”之内,“劳”可以包括在“体”之内,主张仍用过去提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人才标准问题和教育观念的讨论不断深入,人们认为事业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还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美育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想像力、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虽然与德育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但德育不能完全涵盖美育。于是,在制定《教育法》时采用了一个新的提法,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了一个“等”字来包含美育。此后,教育界、文化界许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该在培养目标中把美育明确提出来。李鹏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德、智、体、美”的提法,从而在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了“美育”的育人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并对教育方针作了最新的全面阐述:“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关于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20048月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大大深化了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其中,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的主要内容有“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综合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论述,我们应该从中重点把握六个要素:第一,“两为”“两结合”是基本方针;第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改革方向;第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重要理念;第四,“四有”“四育”全面发展是育人基本标准;第五,“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培养目标;第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层次诉求。从以上对教育方针以及培养目标发展变化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不断地深化。

 

二、对人才标准的认识日益深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创新教育”、“多元智力教育”等国际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认识和要求远远不是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认识和要求了。那些只有知识缺乏能力,只有智商缺乏情商,只是一门独秀,不是全面发展的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先后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报告中,都对未来世界需要的人才标准提出了新的观念、新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对人的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发展人的想像力,培养人的创造性等作为未来教育应当关注的重点。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各方面的发展。”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讲得更为深入具体,他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在认真吸取借鉴国际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还要注重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才要求与“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定位,要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素质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锻炼。尤其要突出以下一些重点:一是突出政治素养,以增强社会责任感为重点;二是突出道德品质,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三是突出思想素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为重点;四是突出心理品质,以铸造健全人格为重点;五是突出实践能力,以锻炼和掌握现代技能为重点;六是突出审美素养,以陶冶审美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为重点。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中所形成的新认识,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把握的重点。

 

三、育人阵地和途径不断拓展

过去,社会上对于培养人、教育人的问题往往存在认识的缺陷或偏见,总觉得那是学校的职能和责任,与社会各界关系不大;而在学校内部,也把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归于政工队伍,其他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关心不够、投入精力甚少。这些认识的缺陷和偏见直接制约着育人的阵地和途径,也必然影响到育人效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施教阵地、内容、形式和手段逐步创新和拓展。这些育人阵地可以分为三大领域,或称为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指正式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是指正课之外的校内其他各种教育培养措施,第三课堂是指校外的各种社会教育和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第一课堂主要是通过课程讲授、教书育人的方式来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实验实习课、选修课及其他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遵循素质教育的方向,各个院校都比较重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幅度增加选修课,设置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块,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实验课的比重,积极推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着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与此同时,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教书育人作用得到发挥。

 

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之外学校的其他各种施教活动,它基本涵盖正课之外的全部时空,领域十分广阔。从教育方式看,包括各种课外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校园环境文化熏陶、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等;从组织形式看有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班级、党校、团校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正式组织,也有某些学生自由组成的非正式组织;从活动内容看,涉及德、智、体、美等各个素质要素和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育人途经上看,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自我教育等不同方面,共同发挥着育人的合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在素质教育第二课堂的拓展和创新方面成效十分突出,创造出了大量生动鲜活、富有实效的活动形式,有力推动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课堂是指校外因素的广泛影响,主要是家庭和社会。从家庭来看,学生在童年、少年时期,家长被称为“第一任教师”,家长和家庭对学生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到了大学,学生远离家庭,心理也进入了“断乳期”,家庭的直接影响力相对减弱。但是,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成员的思想状况、从业情况、兴趣专长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心理状态、行为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从社会来看,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更大更直接。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他们在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和参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因素都会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现实的政治倾向、道德风尚、经济发展、职业状况、人才境遇等情况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成人成才的理解、态度和实际行动。可见,第三课堂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中央16号文件的一个重要精神和突出亮点,就是把大学生教育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放到全社会的、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来部署、来要求,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遵照这一精神,大学生教育的社会大平台正在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四、工作载体与方法不断创新

 

伴随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工作载体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在这方面,各个高校充分发挥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生动局面,创造出许多富有时代感、富有特色和实效的好形式、好载体、好方法和好经验。这里无法尽收遍览。我们可以从全国角度重点搜索一下各个高校带有共性的一些教育载体和工作举措,这些举措大多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的常规工作,纳入了育人系统工程,有些逐渐成为知名品牌。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以及各个高校普遍开展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人文素质讲座、大学生主题教育网站、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现代技能大赛、各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活动以及考取各种职业证书等等。这些育人载体和工作举措都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成果,它们极大地丰富了高校育人工作的内涵,成为新时期我国大学生教育的亮丽风景线。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素质教育的推进是高等教育改革值得赞颂的重大成果和一大亮点。当然,素质教育目前仍是刚刚起步,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今后还任重道远。我们相信,随着《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为许昌学院党委副书记)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王智平,李建民,王瑞祥.大学素质教育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4、李满苗,张和仕.大学素质教育论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条:我校第四届“十佳青年教师标兵”评选揭晓 下一条:许昌学院第四届“十佳师德标兵”风采展示

关闭

中国 · 许昌 · 中共许昌学院委员会宣传部(新闻中心、校报编辑部)
电话:0374-2968916(2968516)  E-mail:xcb@xcu.edu.cn    
地址: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